服务政府有作为,

第46期:城市设计新思潮与住区规划

2011-08-11 来源:未知

【摘要】:今天很高兴能把周教授请过来,她工作很忙,昨天出差很晚才回来,尽管这样周教授还是给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首先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对她的感谢和欢迎!

点击进入直播

第46期人居会客厅现场

    时间:2011年8月11日
    主题:城市设计新潮流与住区规划
    主持人:秦  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高级顾问)
    主讲人:周静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导)

    内容提要:

    1、追溯城市设计四大新思潮的起源与发展。
    2、新思潮的兴起为我国住区规划和城市发展带来的重大变化及深远影响?
    3、中国人居环境金牌住区建设七大特色目标如何结合和体现了城市设计新思潮的理念?
    4、规划师、建筑师如何将新思潮、新理念融汇到具体项目设计中?

    嘉宾简介:


    周静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杂志《住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城市空间设计》编委。

    198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后就职于建设部设计局及建学设计所;1989年开始赴日本及英国留学深造,1996年获日本千叶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1999年于英国约克大学和哈博赛德大学(现林肯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6年起,作为研究员、客座研究员曾工作于英国哈博赛德大学、约克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及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主要著书有《Urban Housing Forms》、《世界集合住宅——都市型住宅设计》、《世界集合住宅——新住宅设计》、《景观与建筑——融于风景和水景中的建筑》(共著)等。

    近年研究课题: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居住环境的理想性;住宅工业化及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数据数理分析在规划和建筑设计研究中的应用;城镇住区评估标准体系;农村住宅指标体系研究等。

    全程直播: 

周静敏教授做主题演讲

    【秦  铮】:今天很高兴能把周教授请过来,她工作很忙,昨天出差很晚才回来,尽管这样周教授还是给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首先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对她的感谢和欢迎!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周教授,周教授是我们人居委专家组最年轻的专家,虽然年轻但知识渊博。据我了解,周教授做过课题研究,也有很多著作,有很多成果。

    另外,周教授也曾在生产第一线的设计单位工作过,这样她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转化为生产力,为曾工作过的单位做了很多贡献,也为自己建立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周教授从设计到科研到教学都有不错的成绩,目前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给本科生、研究生传授知识。周教授除了理论上有深厚的底蕴以外,口才也特别好,对事件描述都是直奔主题、言简意赅。听说周教授要来讲课,我特意留出今天下午的时间专门来听她的课。在这里非常感谢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我们讲课!谢谢!

    【周静敏】:秦总的一席话让我特别不好意思。在人居委的专家组里,很多专家都是我的老前辈,给予我很多的教诲。和秦总接触也比较多,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今天有机会和人居委和梁开事务所的同行们在一起,希望与大家能有一个交流,所以从讲座的准备上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说人居委的中国人居环境金牌住区建设七大目标,大家都很熟悉,人居环境金牌试点也做了一百多个。我今天主要谈谈在城市设计新潮流与住区规划过程中,如何在七大目标和试点中贯彻这些东西?它们之间怎么结合的?

    (ppt演示)

 

    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城市设计新思潮与住区规划。首先,我们要知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中有哪些理论。实际上城市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住区建设,所以城市设计的潮流跟整个住区规划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城市设计新潮流的思想大致分为四个:第一个是美国的新城市主义;第二个是是从英国起源的都市村庄;第三个是在欧洲比较流行且起源于美国的紧凑型城市;第四个是全球性倡导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城市设计,还是社区规划,我们遵循的都是这几个理论,它们不是独立的,是各方面穿插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会比较清楚,做设计的时候,会有意、无意运用到这里面的思想或其中某一点,写文本中的设计说明时更是这样。但是到底基于哪一个理论,我们今天会做一下分析。

    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人居环境金牌住区建设七大特色目标具体有哪些目标?比如说“生态:提倡规划先行,突出人与自然”这一条我们从新潮流中可以找到它的归宿点。新城市主义、都市村庄、可持续发展都是强调人与自然和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

    “紧凑型城市”的理念比较突出的体现在“配套”目标建设上,“环境合理布局,构建宜居环境”、这是每一个思潮都要强调的;金牌住区的科技目标要求“整合资源”这是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的;“人本关爱”、“社区和谐”,“提升住宅的品质”,“传播居住文化”,包括“健全服务”,这些理念是新城市主义、都市的村庄、紧凑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思潮都在强调。通过简单对比,可以看出,人居环境金牌住区提出的七大建设目标实际上是把最新的规划设计新思潮理念做了更细致的分解,两者是不矛盾的。

    第一大思潮:新城市主义


    首先讲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起源于美国。在海边城(Seaside)那个地方,有个叫大卫的人从他祖父那里继承过来一块土地,土地规模是40公顷(600亩地),这块地在城市之外靠近海边的地方。他从祖先那继承土地后,一直想找一个比较好的模式来开发。直到他看到一篇文章,是Leon Krier写的,(住宅设计界对Rob Krier比较熟悉,Rob Krier是建筑师,他的柏林IBA住宅很有名。Leon Krier是他的弟弟)。Leon是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原始创建人,他认为半径为400米、面积为32公顷是传统城市的尺度,其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步行到达。大卫也觉得他的土地正好是这个尺度,所以他希望按照Leon Krier的思想去建一个新城市主义思想的城市。

    在此,我要谈一下美国的边缘城市。什么是“边缘城市”?因为大城市已经饱和,很多住区和产业都往周边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后逐渐就会有相关的公共配套,也会有产业和商业,居住者完全可以不到中心城去,就可以解决基本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使市中心空洞化。但由于在城市的郊外,因此,大家就把这类地区叫“边缘城市”。“海边城”算是个有特色的“边缘城市”了。

    “海边城”(新城市主义)的特点在于:多种设施的并存;徒步可到市中心;保护生态;符合地方特色。

    “海边城”的规模与人居委所关注的规模住区的规模是差不多的。但是我们缺少的是设施配套。在中国不要说32公顷地,就是更大规模的开发也有。他们32公顷地做成了一个城市,我们的32公顷地也就是盖一堆住宅。

    可见,目前我们国内的很多开放住区借鉴了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但没有把他们的优点借鉴过来,只借鉴了规模和住宅方面的思想。国外边缘城市的开发过程也和中国不一样,先建公建配套,把所有服务的设施,银行、邮局、医院全建好以后才开始建住宅。所以,人居委的金牌住区建设特别强调规模住区开发要与城市发展联系一起,尽可能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同时住区的开发也要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新城市主义在我国的住区建设中体现哪些影响呢?首先住区选址向城郊扩展;第二,楼盘规模趋向于大型化;第三,提倡公共空间对外开放;第四,汽车成为住区规划重点问题。因为它在城市的边缘,脱离了城市。停车问题以及交通组织一直是很重要的问题,包括现在大家还在讨论是地面停车好,还是地下停车好,一直没有一个最后的定论。

    (ppt演示,彩石山庄)

    我们讲个实例。“彩石山庄”是人居委的金牌试点项目。如何来认识这个项目的特点。“彩石山庄”这个方案虽然是街坊式的设计,也体现并借鉴了很多新城市主义设计的思想。它采用的布局是街坊式。当时在定方案时,还考虑到这样会不会不合适,还帮助做过这个论证。如果按照国内的做法,四栋房子围成院子比较好。但这个方案要做街坊式,出入口设计在街上,这个是不太一样的。但在一定尺度范围内,街坊式从街上入口有比较安全的一面。

    加拿大社会学学者简·雅各布斯,在她所著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谈到了为什么要提倡街坊。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住在二层的住户,可以很方便的观察到街道上的情况和行人。有一次看到一个小女孩跟一个中年男子先是争吵,又拉扯,很是疑惑后来过去一问原来是父女。人们常认为开放的社区不便于治安,其实街坊式的居住方式更便于居民监视街上发生的情况。从防范犯罪学的角度来说,开放社区反而是更安全的。

    结合“彩石山庄”这个方案,它很多都是临街的,住宅也是临街,不是围成一个花园。首先住宅临街,增强居民之间的关注度。因为这个方案里的临街不是像大街的大尺度,它是小街,大家能互相关照。

    今天主要结合理论来讲,其它方面如果大家有兴趣,人居委针对做的试点项目出版了一本《中国人居环境金牌住区评估标准及案例应用》的书,书中对项目方案都详细的解说,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ppt演示,北京塞洛城)

北京塞洛城

    这个项目是“北京塞洛城”,很好的贯穿了新城市主义和紧凑型城市理念。我们看这些图的时候,可以看到25公顷的规模已经很大了,一般城市中做6公顷的小区较多,也比较好处理。每6公顷实现一个组团,或者一个区域里面的一个小区。这个项目做得比较好,也比较成功,看图中这个斜的对角线。有些项目想做工业,想做商业,引进来后却形不成气候。沿街商业,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如果那个位置处在比较繁华的地段还行,如果不繁华基本上沿街商业就死掉了。这个项目做得比较好,将沿街商业贯穿于它的整个区域之内,开放给城市,有地上、地下的休闲空间。从设计上讲,体现了紧凑型城市的理念。整个区域有很多空间和资源可以奉献给城市用,区域内也可很好的消化这条街上的商业。像这种穿插的商业街的做法,目前做的不多,很成功,贯穿思想也比较好。

    第二大思潮:都市村庄  

 

    都市村庄的规划理念源于英国的查尔斯王子。查尔斯王子一直对城市和建筑非常关注。他看了美国的新城市主义的城市海边城项目后,特别认可,就把当时提出新城市理念的人Leon Krier请到英国,委托他做总体策划。他在Poundbury有一块领地,这里成为“都市村庄”的原型。

    有的时候大家也在说,“都市村庄”实际上是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另一种演变。因为它确实是从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借鉴过来的,但是都市村庄理念有自己很独特的地方,就是浓重的田园情怀。田园城市是霍华德100多年前提出来的,从英国起源的,那么我们在讲都市村庄虽然来自于新城市主义,但也具有英国的特色。新城市主义也有考虑低层住宅和人文等方面,但是远不如英国人来的彻底,因为作为田园城市的师祖,英国人对田园的尺度、空间的做法和田园情怀比美国人更执着一些。

    “都市村庄”联系我们的住区建设,体现为四个特点:第一,平面布局强调院落;第二,更加关注住区空间的多样性和宜人尺度;第三,景观绿化强调均好性和生态保护;第四,追求住区的居住文化。

    都市村庄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低密度,像花园一样的城市,交通比较方便。

    (ppt演示,山水文园)

山水文园

    金牌试点项目“山水文园”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它强调景观、人文、田园。

    从规划上来说,因为中国国情比较特殊,没有低密度或者低层的社区,起码来说是6+1或6层,做到3层和2层的很少。“山水文园”的层数也比较高,但是整体感觉像一个小组团,园林围合的感觉很充分。虽然建筑基本呈行列式布局,但通过楼栋的端点把围合感做出来了。

    什么叫围合?什么叫开敞?通过视觉,透视点的变化,包括远边有建筑围合的感觉不是特别空旷,或者说两排建筑形成的空间,围合感很强。在做设计时,并不是仅仅拿一张图在那儿看,不要只在场地的范围内看,要考虑远处视觉的空间感。为什么说围合感?它强调一个字,这个就是心理量,不是物理量。围合感强调的是给人带来的心里感受是围合的。我们常说,行列式布局不好,就是在于其没有围合感。如果这个项目没有端点的变化,也不具备围合感了。所以说,设计师做项目的时候手段并不唯一,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灵活处理。

    (ppt演示,保元泽第)

    另一个金牌试点项目——“保元泽第”项目,围合感也很强,细致的设计让人感觉不错,而且整体体现为都市村庄的理念更充分一点。先看整个构图,这个项目是将余杭古时候的版图提取出来作为项目的水系主干道,以体现余杭悠久的历史。我们讲,存在即合理,这些古老的水系包括一些城市的街道,经历了那么多的岁月考验最终留下来了,一定有它合理的地方,作为一种设计手法,我们是可以充分借鉴的。

    有一些高层在外面,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要平衡容积率。但是我们可以看一下它整体的构图挺好。蜿蜒交错的水体承载整个小区的平面布局,建筑和水体不同的位置关系构筑了变化丰富的沿岸景观。传达出温和秀美的江南文化,营造了“现代水乡”的情境。

    小区里有很多人文景观。比如这个保元桥,是明代的一个桥,这是从原地买了拆下移过来的桥。尽管这种做法是我们不提倡的,但这些荒古石桥和石板及雕塑、小品、水岸在客观上确实丰富了景观,又为创建住区文化、生活氛围起到一定的作用。

    项目开发商花巨资购置了韩美林大师的《母与子》的雕塑群组放在小区的中心位置,给整个住区增添了艺术和美的氛围。这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这些非常昂贵的雕塑放在小区里无形中给保安增加了非常重的管理负担,如果把它放到城市公园中,发挥的价值是不是更大,这个设计师也应该要考虑的。

    项目的细部处理得非常好,包括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地库上面的材质和整个小区很统一。

    第三大思潮:紧凑型城市


    紧凑型城市源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概念的理想城市”的研究。设想以2.65公里为直径,8层楼的高度,来建造容纳25万人的小城,那么其交通距离将缩短、能量消耗将变得最小。后来他们又进一步设想,把半径和高度都扩大两倍,就可以建成容纳200万人口的城市,这样就形成一个紧凑型城市的概念。在整个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关注的重点。交通怎样更紧凑,从工作点到居住地距离要最短,而且城市中所有的功能都能包含,所以是紧凑型。紧凑型城市起源于美国,但在美国没有市场,是因为美国、澳大利亚土地多,城市都是扩展性的。反而紧凑型城市在欧洲最有市场。欧洲的城市和乡村之间没有太大的界限,小城镇和大城市品质上没有大的差别,城乡差别最小,土地也很饱和。美国的紧凑城市理念传到欧洲后,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家都开始了紧凑型城市的探讨,之后形成了两个很大的派别。一个说紧凑型城市好;另一个观点提出,紧凑型城市并不节能。为什么不节能?因为把人高密度集中在一起,人均耗能增加。另外造成很多地方过于集中,交通量要增大,造成交通拥堵,车多,排气量增大。两大派别都能拿出说明自己观点的数据来。因此,这一块目前还在讨论中。但总的来说,紧凑型城市在节能省地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优点。它的特点是:第一,空间形态向中高层和高层发展;第二,公共步行系统更加受到重视;第三,公建配套适应现代社区生活。

    紧凑型城市往高层发展,它和新城市主义和都市村庄不一样。前两个都是低层低密度,而紧凑型城市则体现在向高层发展。

    (ppt演示,金都华府)

金都华府

    金牌试点项目——“金都华府” 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做高层时如何去体现和谐的小组团和空间?还要看有没有围合性,这个项目属于有很强的围合感。从平面看,虽然不存在谁和谁围成一个院子,但进去以后,沿路都有视觉的归宿点,还做了很长的防护林。

    虽然是高层,但还是按照园林、庭院的风格在处理。通常做设计时,日照、容积率上的要求是不能动的,在设计时更加细致的考虑,细处就能做得更好。做设计工作,很多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会有问题。如何满足日照又能将容积率发挥到最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要往细处想一想,有一些手法,大家多费点心思,这个方案效果完全不一样。这条路很吵,项目的公共设施做在这个角上,方案的平衡比较好。原理上来说应该是公建享受的东西放在中间位置更好,这个也是项目方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个区域允许,这里面也可以有一些活动场地,作为居住来说,作为公建是比较好,因为可以把更多安静的区域给到居住区里面去。这是一个不错的取舍。

    这个方案从地块上考虑,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一边是铁路,一边是很脏的河边,还有特别吵的一条干道,所以这个方案的处理成这样已经很好了。把最吵的地方留给公建部分。目前很多小区公共设施因经营上有问题而不能够盈利。所以让它跟城市共享会好一点,设计原理和实际要结合。设计原理把东西摆在这个地方,实际上一个地块去考虑,体育设施分割一下,其它像科技馆这些和外界有关系的,能共享的东西放在外面比较好的。这个项目贯穿了一些我们紧凑型城市的影子在里面。

    (ppt演示,绿苑小区)

    这是贵阳的一个保障性住宅小区。这个区域公共设施做得很多,如羽毛球馆、学校,最值得借鉴的是项目把公交线路引到小区里,公交线贯穿了整个小区区域。设施各方面比较完善,而且规模大。保障性住房同样能做到紧凑发展。

    第四大思潮:可持续发展


    关于“可持续发展”有很多提法。1976年以后,大家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准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要考虑后代的需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后代可以享受这个资源,这叫作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理念是要考虑后代可以享受现在我们拥有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什么东西是可以持续的?落实到做设计方案时,现在的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和百年住宅,体现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我们现在探索的工业化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严格地说,中国还很少有工业化的住宅产品。它是一个产业链。而且都要工厂预制,只是现场装配,没有湿作业。

    (ppt演示,雅世合金公寓)

    这个项目是比较考虑中国的国情,现场是干湿结合的,因为中国的劳动力相对来说是便宜的。这个项目是SI体系,品质做得很好,在国内是个很不错的小区。中国国情比较特殊,中国特色就是干湿结合,完全干作业我们的劳动力优势就没有了。在中国完全脱离国情也不可能,因为劳动力便宜,干作业需要很高的技术,在日本施工现场,每个人要有执照才能进施工现场,我们中国都是农民工,怎么培养农民工一分不差把东西拼装起来,这还需要时间。

    讲了这么多的理念,真正去设计也是很难。大家面临的是要先把容积率消化掉,还得符合日照要求。还要进一步考虑一些东西,包括户型。总之是不容易的事情。但大家要多花心思,这样出来的成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希望大家能够多一点责任心,像设计自己的房子一样做工作,这样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秦  铮】:周教授给大家上了很精彩的一课。原来以为是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设计原理,但把规划设计的新潮流,一些新的理念给我们系统地讲述了一下,我听完了以后很有收获。从新的潮流、新的理念、它的起源、发展、实践当中的运用,并且结合我们的规划方案,深入浅出。收获很大,非常感谢周教授!

报名表单
报名表
*单位名称:
*参会总人数:
*参会人姓名:
*参会人职务:
*需要房间数:
*联系人:
*联系人手机号码:
联系人电话号码: --
联系人传真: -
*联系人Email:
*确认方式:
参会人补充要求: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