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中央四提“抑制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不断为高烧的楼市降温预警。与中央表态相对应的,是地方政府“因城施策”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限购限贷限价重回政策舞台中央。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 中央下决心“抑制资产泡沫”
2016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
2016年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2016年12月2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是实现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工程。要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类调控,地方为主,金融、财税、土地、市场监管等多策并举,形成长远的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 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具体落实
-
中央下决心“抑制资产泡沫”(主要是指房地产泡沫),并于9月28日、9月30日在中央和建设部两个层面召开专题部署会议后,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二十多个城市集中出台了紧缩性调控政策,落实中央“因城施策”要求,一些城市甚至接连出台加码政策,以强化政策力度和效果。本轮政策调控以城市为具体的实施主体,主要措施涵盖限购、限贷、限价(包括项目预售价审批,土地出让价格等)等,是一次范围广、力度大、中央决策,地方执行的重要调控举措。
- 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中速平台发展期
2016年四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规模为2.79万亿元,环比略微有所上涨,同比增长10%,增速较上季度有所加快。分类市场看,住宅、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同比皆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占比超过 2/3 的住宅投资同比增长9.8%,增速较上季度上涨5.4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占比为15.3%,办公楼为6.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比重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
2016年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56233亿元,比上年增长5.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23286亿元,增长10.7%,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23061亿元,增长6.2%,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从增速看,中部地区增幅最高,西部次高,东部增速最小。从绝对量占比看,东部地区投资占总投资的54.8%,较前三季度下降了0.6个百分点,较上半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全房地产开发投资总的特点有:一是,季度累计增速运行非常平稳,在5.8-6.9%这个小区间内震荡,这是与2015年增速一路下降完全不同的运行轨迹。二是,月度投资额分布及其不均,6月份和9月份单月投资超万亿,四季度各月则进入了一个投资平缓期。三是,区域运行出现分化,东部地区投资优势在弱化,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在上升。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受紧缩调控影响,企业融资受限,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新投资会有所节制,正在进行的项目投资会拉长周期。
- 全国土地购置面积与成交价款增幅“喇叭口”收窄
-
2016年全国土地成交价款9129亿元,同比上涨19.8%,同比涨幅从2015年末的-23.9%转为正增长后持续扩大。各类高价地贯穿全年,数量创新高,为了控制不断上涨的地价,“地价熔断制度”、“限时付清地款”、“限房价竞地价”、“土地竞买资金来源监管”等招式亮相各地方土地竞买环节,但仍然阻止不了企业高价拿地步伐。
第四季度,企业拿地受到行政干预因素越来越明显,拿地积极性依然很足,但也存在融资、限价等方面的制约,高价地现象逐步消退。表现在土地成交价款上12月增幅回落。土地成交价款同比上升了19.8%。土地成交价款与土地购置面积在4月份后呈现喇叭口走势,年底土地购置面积和金额增幅的喇叭口出现收窄。
年末土地市场成交规模依然可观,主要源于政策调整下地价逐步趋稳,加之部分企业已经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存在补仓意愿,而同期部分热点城市土地供应加大,且优质地块较多,年末房企拿地意愿回升。由于一线城市基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应及成交明显减少;而三四线城市则仍处于去库存周期中,土地供应一直处于回落的过程中。因此,二线城市土地市场自然成为房企竞逐的热点。
- 前期高价拿地企业面临经营风险
2016年土地市场风起云涌,高价地频出,最根本的表现是企业拿地价格(楼板价)高于当时周边二手房在售价格,且溢价率非常高。高溢价拿地背后是企业高负债和高杠杆融资。如果在一个市场周期的启动阶段,企业顺势而为,适度溢价拿地,从市场过往看似乎问题不大。但2016年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年份,房价涨幅、企业资金杠杆率、房地产信贷占总信贷比重等指标都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点,面对接踵而至的最严楼市调控,市场前景如何,能否还像以前那样实现小周期循环?目前看是有疑问的。那么前期通过高杠杆拿地的企业,未来可能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有较大概率要出现投资性亏损。市场销售前景不佳、未来项目售价不太可能按照拿地时的预期实现,政府对预售项目的限价更是一道紧箍咒,开发企业有可能陷入开发不合算,不开发则彻底赔本的尴尬境地。
- 外部负面因素对楼市内生发展影响较大
-
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不仅仅是内因造成的,相当程度上是外部环境施加的,比如房价并非开发商的道德来左右,而是货币因素主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楼市再次进入成交的低迷期,调控政策是最大的变量,经济平稳、社会安定是政治,房地产必须服从这个政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有形之手再次强力干预了市场,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决定作用还远未到位。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因素又是一个具有强烈不确定性的变量。特朗普政府要重塑美国实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减税,鼓励资本回流。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反馈链。如果说前十年楼市的好光景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各类资本聚集推动的结果,那么未来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楼市在资本负反馈下如何保持稳定?即便国家正在进行资本管制,强力干预人民币汇率,但并不能改变人民币贬值的大趋势,反而会引起更大的资本恐慌。
- 政策走向:去库存和调控并存,长效机制短期难落实
紧缩调控政策不放松。由于中央已经明确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炒房空间将实质性被限,住宅回归到居住的应有之意。房地产结构性库存特征越加明显。房地产库存其实并不存在全局性过剩,越早认识到这个问题,越有利于政策纠偏。楼市发展长效机制是两届政府绕不过去的一个坎。长效机制应该包括持有环节的税收问题;交易环节的贷款比例、贷款利率;开发环节的企业税费问题、土地转让制度等。以上列的种种,每一样的改革都是难啃的骨头,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根本变化的。2017年预期政府能够就长效机制,确立几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并且以此引导市场预期。
- 开发投资稳增、销售面积小幅回调
-
2017年房地产主要指标中,预计开发投资能够实现小幅稳定增长。主要因素是: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政府加大土地供应量,且土地价格不许爆炒,企业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即便不赚或少赚,也要积极拿地,为今后的发展储备“粮食”。房地产投资还能带动几十个行业的投资和发展,这是短期改变不了的铁律。再加上棚户区改造等安居工程持续发力,房地产开发投资一定是平稳向上的。
房地产销售方面,由于2016年以较大增长比例实现历史新高,翘尾特征明显,对明年数据形成压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新政后市场交易规模明显下降,市场预期走平,成交衰退就在2017年逐步呈现。且政策不会因为成交量的下跌而出现积极变化。2017年房地产销售预计将呈现负增长态势。
- 土地购置面积负增长持续,同比跌幅明显收窄
- 土地成交价款上涨 地价涨势明显
- 多数省市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滑
-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步增长
- 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幅保持平稳
- 房地产贷款延续扩张,个贷占比高
- 新开工增幅低速回升
- 商品房销售再创历史同期新高,但同比增幅继续收窄
- 70城市房价平稳回落
- 国房景气指数小幅上扬
- 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平稳回升通道
- 土地市场量价齐涨
- 房屋新开工规模持续扩大,同比增速放缓
- 商品房销售创新高,房价有所回落
- 房地产市场全面上涨,重点城市涨幅领先
- 典型房企拿地意愿强烈,拿地成本进一步走高
- 百强门槛提升51%,200强房企占据半壁江山
- 2017年展望
- 2016全年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数据
- 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汇总
- 2016年前四季度全国40个重点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情况
- 2016年前四季度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
如需了解报告详细信息,或有意见建议及其他相关问题,请联系中房研协研究中心,骆女士,电话010-88380916或010-68323566-8068